变形缝堵漏治理原则 1、前言 变形缝是为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热胀冷缩等因素对结构可能的破坏而预先设置接缝。按照《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程》GB50108的规定,对变形缝通常采用中埋式止水带与外贴式止水带、内装可卸式止水带或防水密封材料复合使用,并应做好迎水面外包卷材或涂膜防水层处理。实际工程中,由于止水带安装不到位、破损或中埋式止水带两翼与基层混凝土结合不密实等原因,导致变形缝部位成为建筑工程中较容生渗漏问题的部位,甚至有“十缝九漏”之说。随着人们对变形缝渗漏原因认识的不断加深及防水技术的进步,新的理念不断得到体现、新的技术也不断得到运用,如对变形缝的防水设防坚持“柔性设防为主”的理念、放弃在变形缝中设置遇水膨胀止水条进行防水的做法、采用具有可重复注浆功能的中埋式止水带等。可以预见,这些措施对缓解并较终消除变形缝的渗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也应当清楚,面对数量庞大的既有建筑及当前仍不容乐观的建筑工程质量,变形缝堵漏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是地下工程渗漏治理的主要任务和热点之一。因此,及时发掘并总结有关经验、技术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基于在编制有关标准规范工作过程中的一些积累,笔者对国内当前变形缝堵漏治理相关的经验和技术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期望能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还望多多批评指正。 2、渗漏原因分析及治理的原则 诚如前言所述,变形缝的渗漏形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是止水带(特别是中埋式止水带)被破坏,水流直接穿过止水带而发生渗漏;其二是水流沿止水带两翼与混凝土间的缝隙在压力作用下向内渗透,其中尤以后者为常见。在中埋式止水带两翼形成渗漏通道的原因主要包括止水带选型不合理(宽度过窄)、安装不到位(定位不准、固定不牢、搭接及转角处理不当等)、两翼与混凝土结合不好(混凝土洗筑过程中,止水带下部混凝土不易振捣密实)等。渗漏发生的基本要素包括水源、渗透通道及驱动力。对应到变形缝的渗漏来看,水源以地下水(包括地表降水及排水)为主,驱动力为内外压差,这两者处理起来都不甚容易,比较可行的措施就是“以堵为主”、消除渗漏通道。如果仅以此措施为核心,可用于渗漏治理的材料和技术不可谓不多。但变形缝的特征就是“在允许的变形过程中保持接缝的水密性”,能满足这一特殊要求且又具有堵水功能的措施则非柔性设防莫属。在制订《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的过程中,考虑到以背水面治理为主的现实,经过反复斟酌和推敲,编制组提出了“以堵为主、堵排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和综合治理”的渗漏治理基本原则。对地下工程变形缝渗漏治理措施的规定基本贯穿了这一原则,并结合工程实际应用情况对其进行了筛选和甄别,具体措施如后文所述。